什么样才是幸福的家庭?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鲁迅说“幸福的家庭在A市,男女主人都爱看《理想之良人》”。
我不看《理想之良人》,在这之前,我连这本书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之后打算去看一看罢),那我算不算得了幸福呢?
浮现在脑海里的第一幕便是全家打扫卫生。说实话,这的确算不得什么,谁的家里不打扫呢?我家唯一的特别之处大概就是在我爸身上了罢,试问谁家一日要擦地四次全家动员呢?我的家每日“晨昏定省”之事便是这擦地事宜了,早餐和晚餐前后便要各擦一次,家庭成员各自划分分担区负责一方洁净。但凡是屋子里喘气的,在擦地这件事上都不能置身事外,于是即便是“越来越没有年味”的今天,我家每日依旧热火朝天。
虽然干活的时候没有多么心甘情愿身心投入,但现在想一想,愈发咂摸出点幸福的小滋味来。
自读了研究生以来,我便愈发在家庭中有地位了,可以开始参与家庭决策并平视家中其余两位成员。于是我便乐于每日观察与品鉴父母之一言一行,发现委实有趣,仿佛小时在我面前是大山大河一般宽广伟岸的人物忽然变成了在家门口开着小花游着小鱼的遛弯公园里疯跑的娃娃。我爸一个外人看来凛若冰霜不苟言笑的人,谁能想到每天想的是哪里好玩什么好吃怎么做才好吃;我妈一个外人看来爽利泼辣不会吃亏的人,谁能想到最惯着我爸的就是她。
扯远了,我看到网络上对《幸福的家庭》的评论说这是旧生活的知识分子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所以他只能寄希望于虚拟之中,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中新青年的同情。这我是不同意的,虽然这文用的不是平日里犀利的笔触,添加了诸多夸张之描写如“两本《理想之良人》”、“龙虎斗”和“谈文艺”,但我依然能从“阿阿,好好,莫哭莫哭,我的好孩子。”的那一个弯腰和一个“猫洗脸”读出了属于旧时代夹缝下那一点幸福。
可能是我生在了一个安稳的新时代,不够“觉醒”,但我也能从身边遇到的人中看出来些许社会焦躁彷徨的影子,今天这个公司上市,明日哪个结婚生娃,后日又有了一个论文发表……仿佛所有的一切都在催着你往那个“相似”的幸福奔去,但那幸福到底是什么模样呢?谁知道呢?我也说不清。
有的人觉得幸福要有很多很多的钱,有的人觉得幸福要有很多很多的爱,有的人觉得幸福要有很多的关注与祝福,有的人觉得幸福是要为人类进步奉献一生……他们都是幸福的,没有任何一种幸福凌驾于另一种之上。而我的幸福,在这光滑的地板上和蒸腾的烟火气里,大概就是我爸从菜地里给我刚摘的新鲜黄瓜拌的凉菜的滋味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