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也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读于漪先生,要字斟句酌,仔细揣摩。

比如,“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漪先生的名言,她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章中都表达过。每一次表达上都有微妙的不同。

媒体报道中,主要是“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由于媒体的传播度高,而且格式也比较匀称,很多人熟悉的都是这一句。我最初看到的也是这句。我认为,这一句中的两个短句,是并列的。“一辈子做教师”,是于漪先生对教师职业的坚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先生对教师工作的精益求精。

但是,我这段时间集中阅读了于漪先生的一些文章,发现自己的认识还是浅陋。这主要因为之前对于漪先生文章读得太少的缘故。这句话,其实于漪先生在不少文章中都提到过,而且每次表达都有微妙的不同,而这不同中又体现了于漪先生的深刻思考。

《教育家》杂志在一篇报道中表述是“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在学做教师!”这句话已不完全是并列了,很明显的把重点放在后半句,强调这一辈子的教师工作,不是“做”过来的,而是“学着做”过来的,体现了于漪先生一辈子都执著于专业的提升,虚怀若谷。学校《青年教师成长记录册》上印的,就是这句话,主要是强调“学”。

这句话在《怎样学做人师》中,是“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学做教师。”用了“但”字,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转折。重点更加突出地放在了“学做教师”上。于漪先生提出,既要“师风可学”,要做学生的榜样;还要“学风可师”,让学生从你那里学到学习的精神、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以前,安庆一中老校长黄校长掌校时曾提出,安庆一中教师要“做学生的楷模、做邻里的楷模、做市民的楷模、做全市教师的楷模”,这相当于扩展版的“师风可学”;也提出教师“每年读一本现代教育学权威著作,订两本优质的业务杂志,知道本学科最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最新成就、发展趋势。”这相当于具体化的“学风可师”。可见,有教育智慧和视野的人,考虑问题往往有相似之处。

在《教师的使命》中的表述是:“我做了一辈子教师……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一辈子学做教师,让生命与使命同行。”这句话更进一步,明确把“一辈子学做教师”作为“一辈子做教师”的内核。上海陈军老师在一篇关于于漪教育思想的文章中指出,“生命,是人的物质形式;使命,是人的精神内核。赋予生命以使命,是生命焕发活力与光彩的选择。”可以说是揭示了于漪先生“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的精神实质。教师是教学生学习的职业,不学,则无以呈现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在《树立教师之魂》中,于漪先生更是斩钉截铁地表示:“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选择关系,且是已经做出取舍的选择关系。跟前面几种表述相同的是,重点仍放在后半句,但又为强调这一点。于漪先生的意思是,如果在“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中选择一句来概括她的教师生涯,她选择“一辈子学做教师”。

为什么要用“学做教师”来概括自己的教师生涯?于漪先生说:“每当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教育历程的时候,我会常常发现我身上还有许多不合适的东西。因此我常这样想: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请记住,于漪先生不是说要做得更好,所以才要去学习的。而是说,自己身上有很多不合格的东西,所以才不断学习的。这是何等的谦虚而博大的胸襟!如果于漪先生身上都有很多不合格的地方,那像我们这样普通的教师,不合格的地方,恐怕就更多。

我更是从这句读到了中国儒家所特有的精神,一种谦虚的自信。当年,孔子也是这样说的:“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因为谦虚,所以要不断学习;因为不断学习,所以才有一份对于一个会不断完善的生命的自信。并且,这也是一种坦然承担使命的自信。

于漪先生的“学做教师”,于漪先生看自己的不合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对教育使命的认知。这也区别于很多有小成而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至少在“村里”是第一的人。

赞(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大前端WP主题 更专业 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