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世事洞明皆学问(完整版)

Ⅰ.“应试教育”的背后是“改变命运”的渴望

最近,一位教育局长表示,“应试教育”已经具有了某种“政治正确性”,一下子在教育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家群起而攻之,还有如李镇西老师,甚至认为都不值一驳。这种公然为“应试教育”唱赞歌的做法当然不对,但是,如果真的觉得一批就倒、一批就臭,甚至不批自倒,也不现实。教育可不是写在纸上的一套理论,而是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的客观事实。

要批评那位局长,必须先要弄清他所说的“政治正确性”究竟指什么?文中说得明白,“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是最管用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他们需要通过学习改变命运,那么抓应试教育,有错吗?”“应试教育提倡的是厚积薄发,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改变命运”,对于老百姓而言,这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确性”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指的是应试教育在学生世界观塑造上所具有的“政治正确性”。不过,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前者——教育承担着改变命运的责任。

这个责任才是今日中国教育的底色。中国教育的种种现象,只有站在这个立足点上看,才能理清和理解。

曾遇到一位乡村幼儿教师,她谈自己的工作,说上面的政策要求幼儿园必须避免小学化倾向,而孩子家长却总是要求幼儿园要上小学的那种点语数外,弄得她们很为难。当然,她最终坚持了正确的教育方向,因为正如教育部原副部长沈晓明所说,“要教育好孩子,教育界要认同生长发育规律。”过早的接触小学知识,并非好事,还有害处。

不过,我们也不能将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仅仅只看做是一种落后的观念,而要认识到,人的观念——包括教育观念——都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过度的重视知识教育,乃至过度的关注高考,是因为,在绝大部分人眼里,教育是要改变命运的。

杨东平说,学生的压力,都是来自于择校的压力。不是的,择校的压力,是社会压力向教育的传递。

如果说农村人家不懂科学,所以非要幼儿园教语数外,那么上海呢?那应该是一个高学历人的聚集地了。但是前不久网上流传的上海小学招生试卷,不仅不是“非小学化”的幼儿能做出来,即便是“小学化”的幼儿也够呛,恐怕还得是“奥数化”的幼儿才可能完成。这个例子说明在“小学化倾向”的背后,不是不科学的观念,而是严酷的、压力巨大的社会现实,让所有人都不敢懈怠。而且,越是大城市,应试化倾向也越严重。不同的是,承担应试功能的不再是学校,而是校外教育机构。

在不同的城市,教育层次的区别是很大的,但不是我们以为的,只是素质教育的区别,大城市的孩子综合素养更强,而且也是应试能力的区别,他们考试也会考得更好,并且,题目越有专业性越是如此。

现在大家都在谈“阶层固化”的问题,阶层是否真的已经固化,我无从得知,但这反映了人们的焦虑,这种焦虑反映在教育中,肯定是进一步加强了教育的应试倾向。我们总是被要求从教育本身出发看教育、做教育,这固然是对的,但教育从来都是社会的一部分,如果不从社会现实来看教育,我们怎么能理解高考考场门外焦心如焚的父母,甚至连父母去世都不敢告诉孩子的亲人们。高高在上的批评固显其高,却于现实无益。

Ⅱ. 但命运需要改变吗

谈到改变命运,很多人有自己的看法:知识改变命运,努力改变命运,高考改变命运……

其实,“改变命运”是个不太好的说法。就等于将命运看做是一列火车,正在朝着一个你不太满意的方向前进,你要用各种方法让这列火车改变既定的路程,让它符合自己的需要。这种改变有两个特点,一是力量必须很强大,因为要跟命运,或者说是决定命运的某种力量抗争;二是几乎是一次性的。因为已经改过来,再改过去,岂不回到了原地。

但是,命运本来就是未定的东西,怎么谈得上改变呢。就好像我们在画一幅画一样,如果还没有动笔,或是刚刚动笔,哪有什么需要改变的。如果已经画了一大半了,但却不满意,那也不可能去改变已经画好的,只能顺着已经画好的部分,再认真构思和经营剩下的那部分。

所以,未定的东西,与其说是改变,不如说是塑造。就好像佛教所说的因果一样,今天你种下什么,明天就收获什么。所有的果都有因,所有的因也一定会转化为果。按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有人说,靠,这又是心灵鸡汤。我这么努力赚钱,也还没成为富翁。我这么努力工作,也没升职。这不是每一步都不算数吗?

是的,你没有成为富翁,也没有升职,但是,这只能说你没有达成愿望,不代表你所做的都没有结果。只是这个结果,不是你想要的。

但这个结果,无论你喜欢喜欢,一定是在某个情境下,因你自己的既有,由你自己的努力而产生出的。

更重要的是,结果不止你看到的那一个。你努力了,除了“没有挣钱”这一个结果。你在努力当中所得到的经验,所结识的朋友,所了解的知识,都是结果。而这些结果,又是下一个结果的“因”。人的命运就是这样一条循环不断的链条,因此,我们要在意每一次的行为,却不能太在意每一次的成败。

相信做对了某件事就可以“改变命运”,根本上是一种迷信。认为命运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等着人来改变。

命运是流动的,人是在每一天都会塑造自己今后的命运,因此,要尽量地做对所有的事情。按佛教的说法,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而荀子则说:“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事事都要用心。

事事用心才会有好的结果。但是否一定能达成你的愿望呢?还是不一定。

 

Ⅲ.教育到底应该做什么

人生在世,无非这么几件事:一要做好人,二要做点事。而这些都需要学习,学习是第三件事。另外,我们还要时时记得,我是社会的一部分。与人相处和社会意识,是第四件事。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很早就提出过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负责任的教育应该这样,要尽量多地为学生考虑。将学生将来生活所需要的素质,都作为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现在叫做“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有哪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人文底蕴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责任担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一共18个基本要点。

有人说,十八个?那不是罗汉吗,怎么是核心呢?说实话,问题出在“核心”这个词上。如果换成“关键素养”,大家可能更好理解些。其他国家或组织用的也都不一样,OECD用“胜任力”,美国用“21世纪技能”,日本用“能力”等。不过,主事者用“核心”这个词,应该也有他们的用意,至少是在强调。

不管用什么名称,其实都是在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让他顺利地在21世纪生存、生活与发展”,这是关于个人生存的。二是“未来的公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具备怎样素质”,这是关于国家意志的。也就是说,无论是从个人生存,还是国家发展的角度看,核心素养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核心素养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是着眼于未来的社会,对今天的学生提出的素质要求,目的是让学生今后的生活能够更丰富、更高尚、更有趣味。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心素养的核心就是世界,就是个人生活。而我们的学校就是要让学生懂得世界、懂得生活。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虽是小说中贾宝玉所不屑的世俗,但在现实中却是教育的“诗和远方”。

高中阶段的核心素养培育尤为重要。高中是一个特殊阶段,正好由少年向成人过渡,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发现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够干什么,想干什么,让孩子找到自己的潜能在哪里?是什么?高中不能决定一生,但在学生高中期间所得到的经验、能力、素养,肯定对他一生有明显的影响。

 

最后,还应该明确一点。核心素养的培育,在课堂教学也可以实现,但主阵地还是学生活动。加强核心素养培育,不仅意味着要调整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生活态度、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意味着要调整课程结构,增加综合实践课程,将学生活动真正纳入课程体系,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的调整,主体是教师,不容易。课程结构的调整,主体是学校,更不容易。但有责任感的教育者,会努力而谨慎地去做。

另外,教育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核心素养如何落实,不是一两篇文章可以做到。它对教育者的要求,可能还要超过受教育者。

赞(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大前端WP主题 更专业 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