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4
分类:汇生活
阅读(687) 评论(0)
近来忙于诸事,亦无暇留下些许感悟,但前日去某地寻访,发现一些历史遗迹的保护实在是看不下去,想了又想,于途中小记一二,以抒叹吁…
要论历史传承,观当今世界于我们能相媲美的,实在无出左右者,但一个很现实的困境是,我们许多地方对历史遗迹的保护,真的是让我一言难尽…或许是历史过于厚重悠远,或者是墓葬遗迹过于繁多灿烂,导致了见宝不宝,见珍不珍的境况普遍存在。说的实际一些,既各个地方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和大多数人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一些我们耳熟能详或是认为应予保护的历史遗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这里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比如以北宋皇陵为例,如今早已凋敝破败,荒芜于野,虽名义上是保护之地,却没有实际之为,去其诸陵探访,惨景残状,让我觉得甚是揪心…或许有人说北宋皇陵早已被遍掘发丘,即便保护也无甚意义,但我始终感到,即使是残存之所,仍可为后人哀鉴之地,搞一个历史文化教育的基地真的费不了多大的功夫,认真的去整饬一下亦可让后世缅怀凭吊,知史不易,更知家国不易。
若只是说缺钱少人,并非能解释过去,可以看到,这些年来各地兴起的仿古村镇和各类人造的景区比比皆是,动辄投资亿万之巨,到了末了却总会赔的血本无归。正如许多地方学袁家村之形而未能学到其神一般,陕西的袁家村为何红火之今?不单单是其管理的理念和发展模式上的优越,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在于其处于唐昭陵山下,村中有秦琼墓以及周边各个公侯将相之墓葬。历史文化的渊源与积淀,加上后世今人的奋进与传承,才有了袁家村的兴盛和红火,即便是去之前的人再不了解当地历史,但到了之后发现此地可仰观九嵕山以慕昭陵,周环大唐诸臣将之冢,藏风聚气,纳灵汇星,历史厚重,传说悠远,再以设施齐备,美食佐之,谁会不愿意再来光临荐与友人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其它多个仿古村落,徒具其形,不具其神,大把的投资扔了进去,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赔的底掉不说,还沦为当地负担和众人笑柄。
观各地兴盛之所,若以悠久历史为根基所衍化的商区景地,无不是人潮涌动朝气蓬勃,而反观诸多照猫画虎之地,难学其骨难成气候而已。近些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愈加旺盛,但诸多地域却空守宝山而不自知,闭门造车缘木求鱼,不仅让该保护的没有保护好,还空耗人财物力无所出得。这样的境况急需改观,而改观首要就是要改正观念,在以往之时,许多地方都认为,将人财物力投入到历史遗迹等处的保护是竹篮打水,投入与产出完全不成正比,是以对于很多历史遗迹都是放任自流或是简单而为,既没有保护好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也没有借其东风使得当地的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是因思路不对,既难有主动作为之思,更难破发展向上的桎梏,徒有其宝,无示广众。因此我在多个场合也都反复呼吁,为何不将历史与当下相机融合,为何不把各地历史遗迹的保护与经济发展联成纽带,止因人微言轻,或是时候不到,以使此行甚难…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历史财富,我们不仅要接好护好,更要将其传于后人,万不该毁于当代之手,而使万世遗恨不休。走遍天下归来,我也只能行力所能及之为,一人之力难去改天换地,而众人之力可摘星探月,我想,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都希望看到我们的历史文化能够发扬光大,我们的历史遗迹能够很好的保护,但于理想而言,当下之差距还去之甚远…又如去年我探访古楚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之地多年荒芜填埋,直至国宝为众人知之而后,当地方去作为保护,修亭搭台,以遮风避雨。再如前年我探寻马王堆墓,两坑回填,无以找寻,只余一坑而现,却是人稀少履,内心唏嘘,长吁叹之,惊世之地,竟是如此模样,实在无以言表…诸如此类,凡其种种,实难历历而现,恐心生愤怨。但于今时,总好于昨日,诸多新采遗迹,已有开发保护同与俱时,虽有亡羊补牢之感,但犹时未晚,而见于未来,则想必将有更多更好的办法,或是如袁家村一般与历史现实相融,互补拾缺,以现所愿。
人人承史,人人传史,史在当下,史于周遭。作为历史悠久文明衍延之国,身处其地,身为其民,与有荣焉,幸甚至哉。愿我族历史长传,化及悠远,万万世后,仍有史地可寻,仍有先迹可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