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我们谈论孩子时,我们在谈的是恐惧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77岁,在卧室晕倒,醒来的时候没法动弹,你碰不到家里13部电话中的任何一部。你发现自己不是在变老,而是已经老态龙钟。若干年前你已经主持过自己丈夫和孩子的葬礼,所以你害怕死亡,但又害怕自己活的太长,你死去的时候已经没有孩子可以哀悼你。

这是琼·狄迪恩的人生,写在了《蓝色夜晚》里的人生,一段仿佛是浸泡在蓝色福尔马林的回忆,关乎孩子的,也是关乎自己的。孩子,人类的幼崽,似乎就是未来这个缥缈的概念的最具体的形态。而关乎未来,从来都是不确定的,人类总是会对于不确定的未知的东西充满恐惧,比如死亡,再比如孩子,而这两者的叠加——孩子的死亡——大概可以算是其中之最。

有一种说法叫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我不同意,我说,拥有一个孩子是女人的一段新的人生。母亲,是一个最矛盾的人,最勇敢也最恐惧,最强大也最脆弱,最安稳也最不安。有了孩子便有了铠甲与软肋,这铠甲让人可以挑战巨龙,这软肋让人恐惧最细微的挫败。害怕孩子生病、不吃饭、被拐卖、学习不好、谈恋爱、不谈恋爱、生孩子、不生孩子、死亡……一切可能威胁到这个可怜的初到人间的灵魂的微小到尘埃里的可能性都变成了庞然的恶魔,让人恐惧也必须要挑战。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在充满未知的恐惧的未来里,母亲要为她的“未来”做打算,但这个未来一定不包含亲眼见证孩子的死亡,甚至连想一下都不可以,这恐惧已经到了恐惧去面对这个恐惧。我们知道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但是我们却无法忍受去深思,如果这一切发生在自己身上可能还能坦然处之,但若发生在孩子身上,我们的恐惧便能吞噬掉灵魂。倘若真的发生了,之后的事呢?

母亲的恐惧如果是深海汪洋,那孩子的恐惧是否就是这汪洋上漂泊的一叶扁舟?恐惧不被爱、被抛弃、被逼迫、以及母亲的死亡……在这个名为母爱的窄小房间里,令人窒息的恐惧快要溢出来。

年轻的时候爱是向量,一旦拥有了方向,蓬勃的爱便喷涌而出,不管向量的终点是否能接住。一旦这终点消失,爱也不知该何去何从,只能反噬自我,孤独、脆弱、不确定……这些最深层的恐惧便蔓延开来。当爱没有了方向,灵魂是否也死了?生不如死说的是不是这样?

爱是否应该修炼成太阳,以自我为中心向外辐射,没有终点也不顾一切,抛开恐惧燃烧殆尽也不失为一种别样的活法。

赞(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大前端WP主题 更专业 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