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存在”本来是哲学思考的对象,但思考越来越复杂,反而丢掉了“存在”。语文本来就是听说读写这四块,开始大家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都是围绕这四个方面来,但思考越来越复杂之后,反而不知道什么是语文了。
核心素养所谓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当然没有错。但到底怎么呈现呢,还是通过对文字的咀嚼。亚里斯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更”字中就有态度和思想。冰心写“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笼”字中既有审美,也有文化。
核心素养的提法固然好,但有时老师对语文的思考也要“去魅”,回到最原初的事实——听说读写。
虽然美原本就存在于自然和人身上,但通过语文,我们能对美有更深的体会和思考,能体验到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美——这种美或是在异地,或是在异时,或是其他人在寻常事物中,我们之前没有发现的。
有些美,正是因为语文才存在。“映日荷花别样红”,这种美本身就美,但如果不是李商隐们写过“留得枯荷听雨声”,我们恐怕未必能欣赏残荷。如果不是海子写过那么多的麦子,我们未必能从麦子中体会到更多生命的力量。
美好的品德、美好的理想,也是美的。孔子的颠沛,庄子的逍遥,屈原的行吟……都是美的。虽然他们在现实中活得艰难,但在精神世界中,他们是美的。
屈原自负、自信,既有贵族的血统,又有卓越的才能,既有高迈的见解,也有用世的情怀。但群小之嫉妒,世俗之无知,君王之荒谬,让他长太息而掩泣。
对小人的痛恨,对命运的悲叹,对国家的担忧,种种情感缠绕于心,让他不得解脱。
不过,他或许后悔选择仕途,但却从未后悔对个人品德的坚持,即便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甚至,他宁愿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虽体解吾犹未变”,这些喷薄而出的句子,像日月一样高悬在历史中,也像石头一样压在历史中。
就这样,上一篇,读一点,总有点滴的收获和快乐。至少,比泛泛谈教育要实在。
备课如聊天,备着备着就换成另一本书了。开始是备《离骚》,结果,却拿起了一本《诗经》。
《诗经》朴素,兴观群怨,都很朴素。就连怨都带着先民的淳朴。“哀我人斯,亦孔之将”。明明是哀怜自己战后余生,却反而说自己看来也很伟大。是自怜,也有自嘲,或许也还有对周公的敬意。但敬意,又不完全能抵消痛苦。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这一句似乎正适合今天这个“全是爱”的日子。然而,君子是谁呢?前人都认为,真的是有德的君子,风雨凄凄的夜晚象征乱世。乱世中得见君子,岂能不喜?
现代人认为君子是期待的爱人。在风雨之夜,得见爱人,岂能不喜?诗到此悄然而止,让人忍不住再回首细读开头的句子——“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仿佛风雨就在今夜。
当然,君子也不妨是老友——然而,自中年后,很多年轻时的老友都常常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