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学生眼中的“双典”(3)

读刘再复先生文章的心得,到今天结束了。和学生一起阅读,是件非常愉快的事。每次读到一本新书,或是一篇新的文章,就好像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而阅读学生的文章,也就如同读同行人的旅行日记——同样一段文字,每个人的体会如此不同。阅读是多么美妙的旅程啊。

今天有朋友问我,你们还上语文课吗?我很是奇怪,一问才知道,本地有所知名高中从高一开始就不上语文教材,而改做语文试卷了。那所高中的老师很感叹地说,我们已经衡水化了。

这个朋友问我,你们也会衡水化吗?

什么是衡水化?不上课文只考试就能成为下一所衡水吗?这也太简单了一点吧。听说衡水每年都评阅读人物。有的老师差不多每个月都读十本书,除了正常的上课,还会带学生读大量的补充材料。要衡水化,为什么不学这个真实的衡水,却要学自己想象中的衡水呢?

双典文学”的是与非

潘骏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名著,既然是名著,则他们必然是被社会所认可,人们对其也是好评如潮,尽管有“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的说法,但是,这些言论也就是人们平时聊天时的玩笑罢了,没有多少人会真正地在意这些话,在我很小的时候,无论学校还是家长都天天督促我读《三国》《水浒》,他们全然不会在意这些批判的言论。如今,看了刘再复先生的答记者问,更引发了我对“双典文学”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用一种更客观全面的角度去看待“双典”?不能一味地人云云亦,要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见解。

我非常肯定刘再复先生对《水浒》所谓“造反有理”的批判,他们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仿佛就能为所欲为,我们在看书时,由于知道当时北宋王朝的腐朽黑暗,再因为书中的情景带入与渲染,以局外人的身份去看待“梁山起义”这件事,当然会偏向于梁山的“好汉”,认为他们确实是在“替天行道”,甚至会认为他们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们有没有认真的思考过,梁山好汉们的行为难道不是我们眼中所痛恨的强盗、土匪、流氓之流的行为吗。但在《水浒传》中,尽管武松、李逵很明显的滥杀无辜,但是却被视为英雄,这是非常奇怪的,尽管我们知道,北宋末年朝廷内部的腐朽黑暗,但我们也知道,北宋末年并没有像秦朝末年那样劳民伤财,也没有像唐末那样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尽管朝廷内部混乱,但人民的生活并不是过度的颓败不堪,商业还是很发达的,由此,那梁山好汉们的所谓“替天行道”,就像刘再复所说“……他们未掌权时是‘暴民’,一旦掌了权便是‘暴君’,因为本来就是专制人格,一旦重新洗牌,成功掌权,自然还是喜欢由我独断独裁的专制制度,于是革命领袖转瞬间变成了专制暴君”。那么,武松李逵等人就是专制人格的代表,幸好他们有一个对皇位和天下都没有占有欲望的宋江,不然,后面的情节可能就大不一样了。

对于作者认为的“三国时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又是诚实”丧尽的时代”,我对后半句不怎么赞同,因为战争本来就是肮脏、邪恶、无道德的行为,是时代潮流推动了战争的爆发,你又怎能指望在本来就无道德的行为中去讲道德呢?作者说“打仗不能不讲诡术,但在政治生活中和日常生活中也使用诡诈之术,心灵就会崩溃”,在三国那个特殊的年代,难道政治生活不属于战争吗?它甚至比战争更具决定性,魏、蜀、吴三国鼎立,实力上也相差不多,谁都没有把谁一举消灭的能力,这时候,政治生活当然是最活跃的,如果你不使用一些诡术、计策,你就会被别人的诡术淘汰,这是不争的事实。我认为刘再复先生对《三国》的评价有些绝对了,我们也能从《三国》中看到人性积极的一面,譬如关羽在华容报曹操当年恩情,诸葛亮七擒孟获、要从心灵上真正将他降服…….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双典”究竟是什么“门”

何凌宇

 

双典一直是国人所热爱的小说,其反抗精神,江湖义气及文学色彩深深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曾为诸葛亮感伤,愤懑于刘禅的昏庸;我们曾向往于梁山的忠义,也感叹于好汉难以善终。但近日发现刘再复先生以独到的视角指出了双典的缺陷所在,甚至将它们称之为国人的‘’地狱之门’’。

刘先生认为双典极力推崇造反,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双典崇尚的是暴力的美学,其次便是玩弄权术与智谋,而这些使国人变得狡诈,冷酷。下面我想就此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首先,刘先生认为,没有矛盾是不能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的,但只需稍微回头看看中国近现代史,就能知道谈判永远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势均力敌的双方,谈判还是有可能的,但只要实力的平衡被打破,谈判就成了强者索要的工具。中国在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后,还不是靠战争和实力才赢得了地位与和平吗?再看看现在的中美贸易战,同特朗普政府谈判解决问题了吗?我们还不是要反击?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矛盾都能用谈判解决,谈判是建立在对等实力的基础上的。

刘先生说,刘关张三人的结义是一种为了利益的苟合,三人是为了共图大事才联结在一起的,这种关系是虚伪的,不可靠的。但了解三国的人都知道,刘关张三人的情谊可以说是他们心目中最重要的,最优先考虑的事。在孙权杀了关羽后,刘备不顾群臣劝阻,执意要攻打吴国。他知道这是一场艰苦的战役,他也知道魏国趁虚而入会对蜀国带来怎样的灭顶之灾,但他还是去了,只抱着为兄弟复仇的信念,他踏上了这条不归路,即使在白帝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也不曾有一点后悔。这种手足之情,怎能被贬低为庸俗的勾结与苟合呢?

说到权术与智谋,那不得不谈到诸葛亮,他简直是中国智慧的化身。刘先生却认为正是他使国人变得狡诈和虚伪。但纵观全书,诸葛亮待人诚恳,体恤民众,即使后主上位后也不曾有一点篡位换代的想法,只是在战争中运用了各种计谋罢了,难道这也是要被批判的吗?权术用于人际和官场上纵然不好,但劫匪打劫你的时候,你也应该坦诚相待吗?难道战争就不应该用计谋吗?战争是无情的,我相信任何人都会想方设法保全自己,而不是像过去欧洲人那样去采取决斗的方式吧。

虽说双典确有其弊端,例如重男轻女,草菅人命等。但它也教导我们忠诚,侠义与反抗不平等。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地狱之门就会成为天国的入口。

 

赞(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大前端WP主题 更专业 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