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交给学生阅读的,除了刘再复先生对双典的批判文字之外,还有一篇关于苏格拉底的文章。不过,到现在为止,只有江铭一位同学写了这篇——写的很好。可能是苏格拉底的文章读得早,大家的关注点已经都转移到双典上去了,也可能是苏格拉底的思维方式太具“西方特色”,同学们感觉还是有点困难。这也难怪。我这几天也在读《斐多》(因为我推荐的选读书中有这本,可能会有人选),虽然过去也读过,但仍是经常跟不上趟。看了一两页,就废书而眠。
我以前觉得名家的思考文字是作为课外的补充,现在更觉得这应该是课内的基础。因为我们只有阅读一些这样的文字,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就好像阅读了刘先生的文章,一定会加深对《水浒》的理解。阅读苏格拉底的对话,应该会更真实地了解西方的思维、思想。再对照中国的传统思维,也就更有真实的思考了。
而且,读原著很重要。记得课上讲到这篇关于苏格拉底的文章,学生们对很多地方都表示不理解,但我摘了一段《斐多》中的对话,让学生去读,学生反而觉得没那么难懂。可见,有些“难懂”是因为表述的问题。所以,要读原著——不是原著好懂,而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障碍和误解。
苏格拉底:重视生活的意义超过生活本身
江铭
⊙自以为是,是无知;不知所知,也无知
苏格拉底总爱用提问的方式与人沟通,而这些问题初始很简单,谁都以为自己可以做出正确的回答。但苏格拉底先称自己无知,在经过一番探讨人们发现自己并不是自知之人,连自己的无知都通过苏格拉底才能发觉。苏格拉底称自己是牛虻,我觉得这倒是十分恰当地自喻。与他对话,总能感受到被牛虻叮咬地刺痛,这也为他招来了飞祸。站在审判台上,依旧从容,谢绝了以罚款赎罪,谢绝了了一切好意,因为他相信“灵魂不死”,如若逃生,背叛了上帝的使命,等于否定了生命的意义。
⊙重视生活的意义超过生活本身
“对我来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什么?不,不是穿了新衣服新发型不是照镜子……当然这个也挺难的,我基本做不到,但严肃的说,更难的事情是,怎么样,才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生活?”苏格拉底似乎比同时代的人更知道如何去生活,把自己的道德本性开掘和实现出来,过正当的活,时刻反省自我。
⊙他们似乎都是疯子
说苏格拉底时总会联想到《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苏格拉底的“疯”展现在他深处时代并不先进,他却拥有思辩思想;而斯特里·克兰德的“疯”展现在为了画画,放弃原本美满的一切。现实中有这种与我们格格不入的“疯子”,但他们总有共同点:为了寻求内心的渴望,达到一种更高级的精神高度,遵守自己的原则,很难对时代产生认同感,又很难把所处时代的神灵当做信仰。他们的“疯”独一无二,何尝又不是一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