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林琮凯提醒,骨质疏鬆民众是压迫性骨折的高风险群,若有疼痛问题,建议可先谘询医师。(亚大医院提供)
〔记者林旻臻/台中报导〕台中72岁洪姓阿嬷为提高租金,自行粉刷油漆、搬货,密集劳动1个多月后,腰部痛到爬不了楼梯,原本以为休息几天就会康复,就医检查才发现是骨质疏鬆,导致腰椎第2节压迫性骨折,经採用灌骨水泥的方式撑开压迫部位,术后隔天即可下床,让阿嬷笑说身体健康比钱重要多了。
亚洲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主治医师林琮凯说明,「帮骨头灌水泥」的通俗说法,正式名称为「经皮椎体成形术」,是透过即时影像导引例如X光,将穿刺针穿入受压迫的骨折椎体后,再注入骨水泥化学聚合物,藉此撑起已受损的骨头,手术时间约1小时,不仅减少疼痛,外表也只会留下1到2个小针孔,相较开刀植入椎体及打骨钉,灌骨水泥的破坏性相对来得较小,患者接受度也比较高。
林琮凯指出,像阿嬷这类因骨质疏鬆导致脊柱前方部位压迫的案例十分常见,又以停经后的年长妇女佔大多数,一旦发生跌倒或撞击等意外事故,容易酿成骨折伤害,甚至导致长期卧床在床,生活品质与尊严大受影响。
针对骨质疏鬆引起骨折的患者,建议先採取保守治疗,包括穿背架固定、服用造骨促进剂或破骨抑制剂以及止痛药等,同时搭配核心肌群训练,强化骨架稳定度,避免骨鬆情形继续恶化,但若上述方式仍难以改善疼痛问题,则会建议注入骨水泥,有效减少患者疼痛,几乎有9成以上民众有明显改善。
林琮凯提醒,今年7月起健保署将「脊椎骨水泥」有条件正式纳入健保给付,显见具有安全性也可减少併发症,估计每名病人最高可省约6.8万元,全年约4300名患者受惠,但手术仍有极少比例会出现渗漏及感染,术前务必与医师讨论,针对自身的状况订定治疗计画,才能顺利摆脱痛痛人生。
患者经灌注骨水泥后,疼痛症状大幅缓解。(亚大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