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师高敏敏提到,水溶性膳食纤维如蒟蒻,口感吃起来比较软嫩、黏滑,可使粪便形成、促进肠道益生菌成长、稳定血糖、降低胆固醇、增加饱足感。
根据卫福部2017-2020年国民营养健康调查显示,19岁以上的成人,每日膳食纤维建议摄取量大约落在20-38公克,营养师高敏敏在脸书粉专「营养师 高敏敏」发文表示,大多蔬果都富含膳食纤维,可帮助肠道健康、增加免疫力,一般会直接建议1天摄取约25公克-35公克,她也分享,膳食纤维分为水溶性、非水溶性两种,并列举相关食物,不过她也提醒,同一种食物不会只有一种膳食纤维,只是水溶性、非水溶性比例有差。
水溶性膳食纤维
高敏敏提到,水溶性膳食纤维,口感吃起来比较软嫩、黏滑,可使粪便形成、促进肠道益生菌成长、稳定血糖、降低胆固醇、增加饱足感,通常蔬果的果胶、蒟蒻的葡甘露聚醣、昆布和海带芽的海藻胶、燕麦及菇类的β-葡聚醣中,就有丰富的水溶性膳食纤维。
非水溶性膳食纤维
高敏敏说,非水溶性膳食纤维,口感吃起来比较脆、较粗硬,可使粪便软化、减少肠道压力、降低肠癌风险、推出粪便、改善便秘,通常豆类、牛蒡、硬梗蔬菜,像是竹笋、花椰菜、地瓜叶中,都有丰富的非水溶性膳食纤维。
高敏敏提醒,同一种食物不会只有一种膳食纤维,只是水溶性和非水溶性比例有差,建议平常要多样化摄取蔬果,除了同时吃到2种纤维,也能摄取到其他营养素,另外,很多人以为吃到原型食物就有纤维质,但并不是所有食材的纤维量都是高的。
依卫福部2017-2020年国民营养健康调查发现,全台湾19岁以上族群无论男女,每日纤维摄取量为13-18公克,仅为建议量20-38公克的50%,高敏敏建议,每天吃够最少3蔬2果,还要选对高纤食物及未精緻的全穀杂粮。
高敏敏表示,可在澱粉主食上做选择,每天要吃到非精緻的全穀杂粮类,像是糙米、燕麦、大麦、地瓜、南瓜、玉米等,取代部分精緻澱粉白米、白麵条,也可从相同主食类别中,挑选营养强化的高纤食物,如白吐司换成全麦吐司、白馒头换成杂粮馒头、蛋饼皮换成高纤全麦蛋饼皮,并提醒要多留意营养标示及食物的成分组成,才能让健康于无形之中。
营养师高敏敏。(图由高敏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