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是重集体还是重个人,中国古代的诗人为什么总在哀叹自己才华空掷,中国文化传统是否完全适应于今天对于“共同体”的需要?对这些深刻的现实问题,学生们在阅读了陆建德先生的相关文章后,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虽然稚嫩,但却是真正出自他们内心的土壤。思考,只有建立的本身的认知结构上,才是有意义的。
另外,为了让尽量多的学生都能在这里读到彼此的思考,互相激发,每个主题我会尽量选择不同的学生的文章。
随着“国学热”的盛行,传统文化又渐渐回归到大众的视野中。不同于封建王朝的一味追捧,新文化运动时的极力贬低,当今的人们面对传统文化,应多一份冷静与理性,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精华”与“糟粕”呢?
陆建德先生站在当代人的立场上,认为中国文学传统缺乏“共同体”观念。他呼吁当代作家要跳出个人与社会对立的模式,自我剖析,自我批判,用无我的眼睛客观地观察世界、记录世界。放在今天,这固然是真理,但能否用今人的观念来批判古人呢?
研究一个时代的文学,一定要看当时的时代背景。在专制的封建社会,没有真正的平等,“官”与“民”有着天壤之别,人们的心灵普遍受到压抑。文人是最敏感的个体,他们看到了社会的弊病,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心灵的孤独,所以他们用笔写下自己的寂寞,寻求个性的抒发与解放。这正是他们的个性与这种专制制度的抗争,他们不愿如市井之徒一样随波逐流,不愿向他人卑躬屈膝,所以他们执意发掘自己的“内美”,坚守自己的灵魂。
陆建德先生认为“对自己的评价最终要由社会、由旁人来做出,别人心目中的我,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灵魂”,这放在今天固然有道理,但应该看是什么样的“社会”与“旁人”,当社会不能给人真正的评价时,自我又该去何处寻求认可呢?“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之类的诗句不是自大的体现,反而是古人在那压抑心灵的社会中坚守的乐观与豁达。我若相信崇高,崇高必与我同在!中国文学作品是具有浪漫主义特质的,它所塑造的“内美”实际上有所夸张,是文人对自己的要求,是他们心中向往的理想人格。
每一个阶层都有自己的属性,劳动人民具有勤劳智慧的属性,改革家具有创新敏锐的属性,而文人分为两种,一种贴近生活、忧国忧民,一种飘逸灵秀、敏感多情,这两种文人都在中国文学传统中起了极大作用,使中国传统文学既关注现实,又重视心灵。当今的人们,不应站在现代指责古代,也不能对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全盘吸收,我们既要继承现实主义文学的客观和朴实,又要发扬浪漫主义文学的优雅与壮阔,又何必要求所有作家都站在现实之中,用冰冷客观的笔剖析社会呢?健全的社会,需要文学传统中的灵性与浪漫。
缺乏“共同体”观念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张寰
理论家习惯将中国文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将“共同体”观念从中国文化内部提取出来,即“共同体”观念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学中,不外乎《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将这些小集体视为“共同体”未免名过其实。毕竟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这不是贬义,是一种客观事实,即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利己主义者。
那些因贬谪而郁郁寡欢的诗人,挥毫泼墨后的“成果”,可能只是没处释放的满腹牢骚。以屈原为例,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但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绵缠悱恻的情绪。自屈原的《离骚》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贬谪体,中国的文学史因此而改变。
贬谪诗体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的一大主力军,其影响了处于中国社会中人们的心性,乃至行为。从一种普遍意义上来说,中国文化没有处理好如何认识、评价“自我”的标准。因此大部分传统文人只局限于表述自认为的优秀,也许这就是大部分中国文人有着盲目自信的原因,当这些文人的数量达到里一定的值,社会的潜意识结构因此发生改变,因为自己的“优秀”而导致“庸俗”社会与自己脱节的必然结果就是一定程度上的缺乏“共同体”观念。
缺乏“共同体”观念,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的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的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身上作用的影响。之所以可以代代相传,正是因为相应的社会结构可以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无集体意识决定了社会的风气,社会集体却对这种风气予以默认,因此,这两者的交融愈演愈烈,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学缺乏“共同体”观念。或者换一种更为直接的说法,中国自古以来的社会和文化结构在集体意识上是不足的。
自我与意识
陶冉
为什么中国古代诗人绝大部分都在叙说自己如何怀才不遇,屈原即使当上了三闾大夫,但离骚中的每句话都像在控诉他的才能没有得到施展?在读了陆建德先生的文章后,我似乎有了解释。
像李白,杜甫,陶渊明这些优秀的诗人,他们自比自己是人类中独一无二最优秀的一员,因为他们的文学成就比一般人要高出许多,所以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写诗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但我觉得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社会里,因为对社会有所不满,而想去改变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可能的只是我们去适应这个社会。
所以我非常同意陆建德先生这个观点“如果大家都安于其位,把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的事做好;如果一个人真正能无我地去爱,爱身边细小的东西,投入与之相关的工作,不问甘苦,那么整个社会的各行各业都会有很优秀的人才。”虽然是真理,但是试问现在社会又有几个人能做到无我地去爱身边的事物。虽然说人要无私,但归根结底还是自私的。
每个人都需要有集体认知感,因此对自己的评价最终需要由社会由旁人来作出,别人心中的我,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灵魂。但“苏格拉底的自我怀疑”、“基督教文化对自我的彻底否定”却又过于偏激。融入共同体是不需要完全的扔掉自我,以集体为中心的。
所以我认为我们不能过于自负,但也不能自卑,以自信的姿态来融入共同体,再以共同体的一员来写作,来观察世界,认识周围的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我们是社会的一员,更是人类的一员。我想,这才是共同体真正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