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发光,几乎是教育的必然。

这是国庆假期完成的一个约稿。我只是习惯以文字的方式思考,虽然敝帚自珍,但有时也都觉得没有什么意义。没想到能得到肯定,心里忽然有点欣喜。

理想有用没有,其实是不必争论的事情。因为社会是靠理想推动的,现实主义者只是在享用它。所幸世界是广大的,我能看见或远或近的地方,或多或少的同行,都在怀抱着或相同或不同的理想,埋头前进。这本身就令人欣喜。

英国诗人多恩说,“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份”,那天,我问学生你们从中这句里读出了什么?有人说是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有人说,大陆指的是理想,有理想的人是站在一起的。

说得真好!

一点没错。相信理想的人,一定是站在一起的。

发光,几乎是教育的必然

一天上午,一位远方的老师发了一首歌——《照亮你所在小地方》,歌词写的真好:

不要等到能做大事,才来发大光,

不要专求发光照远方,眼前便有许多责任,

你能尽力量,照亮你所在小地方。

 

拔开当初愁云迷雾,正要你相帮,

慢道力微,不肯来担当,

纵使只有一人听见,也值得歌唱,照亮你所在小地方。

我有个公众号,经常写一点关于教育的文字,谈谈自己心目的教育。常有关心我的人对我说:你写这些有用吗,什么都不能改变!我知道他们和我一样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痛心疾首,但他们觉得应该有一个支点,能让我们像阿基米德一样撬动地球。若是没有这个支点,那所做的一切便毫无意义。我想,他们或许是对的,因为如果没有一个支点,我们所做的实在是太微小了,连撒哈拉沙漠中的一滴雨都算不上。

但是,反过来想想,我们之所以在思考,不正是因为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支点吗?试想,真有一个可以改变一切的支点的话,那有一人思考,一人行动就足矣,哪里还需要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去费什么脑筋呢。思考,不是个别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权利。就好像照亮不是太阳的专利,而是每一个发光体——不论是烛火还是萤火虫——的权利。当然,首先我们要让自己成为发光体。

发光,就是从心底放出理想的光辉。一个有理想的人,就是一个发光体。我们常说要做一名普通的老师,其实,平凡最是不易。因为,恬静的平凡需要神圣作为支撑。想要做点有意义的小事,真的要有大的见识。一件事的意义,往往并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它指向的是整个体系的弊端。我们在做任何有意义的小事时,其实都是在面对一个庞然大物。因此,任何一个有着教育自觉的教师,也一定是怀揣着美好的社会理想。可以说,发光,几乎是教育的必然。

前几年,李希贵校长推行“走班上课”,开始大家觉得荒谬,后来由于政策要求,大家只能去做,但大多数人仍心存疑虑了,或是只当做是应对新高考新课程的策略。但幸运的是,李希贵看教育的眼睛,不是仅以策略方法为重的机器之眼,而是深沉、完整的社会之眼、人生之眼。对走班制的意义,他是这样看的:

“(走班制让学生不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集体,)当学生在内心深处明确地认定自己不属于任何人,他们可以在许多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时,才真正长大,也逐步有了一些公民的样子,这时候,他们的肩上也就有了沉甸甸的责任。也只有这个时候,当他们再融入任何一个新的集体时,我们也才会从他们身上发现未来社会需要的团队意识。”

看完这段话,我们不能不被李希贵思想的光辉所照耀,他的教改不是应对高考那么简单,而是对一种理想中的社会和人的呼唤。他的这些理想,是一道耀眼的光芒,既照亮了他所在的学校,也因为更多理想主义者的加入,又渐渐地被更多人看见、感受。

没错,只要我们希望下一代——不管是他成了人才,还是普通人——都能活得更独立、更自由、更觉醒。那就要从现在做起,尽力发光,去照亮你所在的小地方。这个小地方,可以是一间教室、一所学校,或是一两个人。不管我们有多渺小,只要尽力量去发光了,“无尽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也就会因此受益。

赞(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大前端WP主题 更专业 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