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将近,贴一篇以前写的关于孔子的文章,作为纪念。我近年来对人生、对教育的思考,无不是从读《论语》开始,孔子于我,是启发思考的导师。
今天的教师,在宣传中隐隐已在九天之上,在实际生活中,仍不过是最普通的一个职业——这并无不妥。真正让人不安的是,已经很少有人去思考,教育的本分是什么,教师本分是什么。虽然大家都知道,文件不是教育,做题也不是教育,但是,除非我们知道什么是教育,否则就无法改变将文件或是做题当成教育的现实。
而孔子,在他的时代,就已经回应了今天的问题。
净空法师有一次参加世界宗教大会,一位天主教神父问他:“你觉得到了世界末日,审判世人的是上帝还是释迦牟尼?”问中藏锋。法师巧妙回答:“审判是法官的事,释迦牟尼是老师。到了世界末日,还是由上帝来审判吧。”神父听了很高兴,法师也没说错。
这的确是大智慧。一是不争,不逞口舌之利;二是将教育作为第一等大事,这是智者的征象。毛主席在别人给他封了“四个伟大”(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时,也是说,只要“导师”,其他都去掉。作为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他其实是在表明,教育才是最高的政治。
当然,谈到原初意义上的教师,两千年来最伟大的老师毫无疑问是孔子;虽然孔子拥有众多的名号、头衔,但如果问他到底中意哪一个,他可能也会说,我是老师。
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多伟大?一两句话恐怕说不清。他是不是就像今天很多为人称道的优秀教师那样:兢兢业业地上课、老老实实地写教案、认认真真地改作业,甚至,把学生看得比自己还要重要呢?可能不是。把别人看得比自己还重要,肯定是一个好人,但却未必是好老师。一个老师好不好,一要看他自己的学问,二要看他能不能让学生懂得怎么做人、怎么求知。而孔子正好在这两点上都是最优秀的。
说到学问,孔子应该是他那个时代学问最大的人,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好学。他曾说过自己不是天才,非“生而知之者”,所获得知识都是来自自身的努力。他也曾特别自豪地说,“即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但是,肯定找不到像我这样好学的。”学孔子,第一就是好学。其次,孔老师的教学成果也是超一流的。不仅整个儒家学派都是孔老师创立的,自己被尊为圣人,弟子以及再传弟子也都成了配享的圣贤。而且,按李零的说法,道家、法家、墨家这些学派也都是在对儒家的批判中形成的。自己、学生、论敌,都成了创立学派的大师,能做到这一点的,恐怕也找不到第二人了。今天若是还有这样的教师,教室都被挤破了。
不过,真要到了孔老师的班上,一些人可能会失望。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孔子教的东西作用不大。比如,他说,“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为人谨慎而守信用,懂得关爱别人,懂得亲近道德高尚的人。这些都做到了,再去学知识。”我们过去觉得考试最重要,现在学了点教育流行语,提倡“在玩中学”,要“愉快教育”,可就是没有觉得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真的重要。朱熹说小孩子到了八岁,就应“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还是放在“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前面的。但现代人,不管教师、家长还是学校,顺序都是反过来的,首先是各门学科知识的学习,其次,才是习惯养成。这个“其次”略等于无。
孔子对学生从不掩饰好恶。对高材生,孔子绝不吝惜赞美,当着子贡的面说,“我们俩都不如颜回”。而批评起学生来,孔子也丝毫不给面子。樊迟来问耕田种地的事,孔子说,问这个真没出息。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骂他“烂泥扶不上墙”。同样是宰予,觉得守孝三年太长,孔子骂他没有良心,不是人。孔子是个好先生,但不是好好先生。
再者,孔子的教育观念也不合潮流。现在流行的,诸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道理,孔子就不懂。孔子不认为,人的天赋都差不多,差的就是努力。相反,他说的清清楚楚:“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最智慧和最愚蠢的人是不用教的,最优秀的人你不可能让他干坏事,最愚蠢的人你也不可能让他成为贤人。总之,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其实,伏尔泰也是这样说的:“天赋的力量大于教育的力量。”——当然,为了防止有学生以此为借口来偷懒,我要申明:努力是发现天赋的唯一途径。
孔老师不是让大家不要努力。他是说,努力对人的自我提升有绝对的意义,但不能跨越天赋的界限。另外,在古典教育最为重视的个人修养方面,努力是决定性的。
伏尔泰
《中庸》上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说人各有禀赋,不应违逆,而要顺应和修正,这样不断地完善自我,才是教育的正途大道,也是每个人通往自由王国的道路。不仅如此,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每个人如果都懂得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且能反躬自省、完善自我,那么这个社会就一定会循正道而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是最高的政治。一个地方一天到晚只拼经济,就已经堕入二流了。
说实话,作为一名教师,相比较今天很多教育者的优秀事迹,孔子远不够高大。今天很多教师的付出比孔子要多得多,有的为了救学生而失去生命,有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站在讲台上,有的生活清苦却奉献全部。这些,几已近于宗教上的舍身布施了,又岂是优秀二字可以概括。他们做的,孔子都没做过。但是,这也更显出孔老师的特别。
孔子不是宗教徒,他相信社会的和谐,胜过抽象的道理,相信人性的规律,胜过不切实际的希望,相信内心的安定,胜过世上的权势。他爱学生,但更爱他所谨守的原则。这些原则不是来自他的独创,而是他从过去寻找而来。“在当时的黑暗时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些永恒的思想恢复古老的光辉。”(雅斯贝尔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