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钰铨医师建议,民众若出现腹胀、腹痛、噁心呕吐、消化不佳、食慾下降或吐血、解黑便等症状,务必就医检查釐清。(记者陈建志摄)
〔记者陈建志/台中报导〕台中70岁吕先生有长期胃溃疡病史,吃完东西后常会出现胀气、肚子痛,之前接受胃镜检查后发现有出血状况,但吃药2、3个月后症状都没改善,经医师安排NBI窄频光波肠胃内视镜检查,发现有不正常的胃病理细胞表现,切片报告证实是胃腺癌,并验出有幽门桿菌,所幸是早期胃癌及早发现,经治疗后恢复健康。
长安医院肝胆肠胃科许钰铨医师表示,这名患者有抽菸习惯,到院时表示有长期腹痛、腹胀、吃不太下的状况,询问后表示有长期胃溃疡的病史,当时曾建议做胃镜检查,但患者表示已在他院做过意愿不高,因此告知可能风险并给药治疗,但服药2、3个月后症状没改善,经劝说终于答应接受胃镜检查。
台中吕姓男子,接受NBI窄频光波肠胃内视镜检查(右图),可明显发现不正常的细胞表现(黄圈处),2週后切片报告证实是胃腺癌。 (记者陈建志翻摄)
许钰铨表示,经安排最新型的NBI窄频光波肠胃内视镜检查,发现有2处不正常的细胞表现,切换成特殊光源更显示异常,研判可能是恶性的溃疡细胞,经切片检查证实是胃腺癌,且验出有幽门桿菌,后续安排手术治疗及幽门桿菌的治疗,所幸及早发现是早期胃癌,癌细胞没有远处转移,术后癒合良好,未来只要定期追蹤即可。
许钰铨指出,患者罹患胃癌的主因是幽门桿菌未根除而导致癌化,根据国健署统计,高达9成的胃癌患者曾感染幽门桿菌,感染后易造成反覆消化性溃疡、破坏胃粘膜,罹患胃癌的机率高达一般人的16倍,因此预防胃癌,先从预防幽门桿菌的感染开始,建议饭前洗手、避免共食改用公筷母匙、避免吃到不乾净的食物、水一定要煮开才能喝、少吃腌製和高油脂食物等。
许钰铨提醒,早期胃癌症状不明显,若出现腹胀、腹痛、噁心呕吐、消化不佳、食慾下降或吐血、解黑便就要特别注意,尤其若症状持续了两週,务必向专业医师谘询,也呼吁民众超过40岁起,每1至2年做作胃镜与胃幽门桿菌检查,发现感染尽速治疗,避免拖成胃部癌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