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吃水果的频率越高,越能避免忧郁等负面情绪。
饮食会影响心理健康吗?根据外媒《每日科学》(Science daily)报导,有研究显示,饮食的营养丰富度、摄取频率,都会影响心理健康,但重要的是摄取频率,而非总摄取量。
研究人员为了研究食用蔬果、甜味或鹹味零食,与心理健康的关係,针对英国各地,共428名的成年人,进行调查。在将年龄、整体健康度、运动习惯、生活方式列入考量后,发现营养丰富的水果与不营养的零食都与心理健康有关,而蔬菜则没有直接关联。这项研究发表于《英国营养科学杂誌》(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研究作者塔克(Nicola-Jayne Tuck)解释,蔬菜与水果都富含抗氧化剂、膳食纤维,与人体必须的微量营养素,有助于提升大脑功能,但这些营养素容易在烹煮的过程中流失,这解释了比较能生吃的水果,为什么对心理健康比较有影响。
根据调查结果,经常吃不营养的零食的人,更容易有认知错误的情况,并有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而认知错误的次数越多,焦虑、压力、忧郁的症状就越严重;反之,越常吃水果的人,认知错误的情况就会比较少;不过研究人员强调,这与水果摄取的次数有关,而非总量。
塔克表示,能改善心理健康最简单可行的做法,就是改掉爱吃零食的习惯,他认为,养成吃水果的习惯,绝对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