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健署表示,老人每7人就有1人骨鬆,女性高于男性;图为情境照。
许多人以为预防骨质疏鬆是老了才需要注意的,国健署在脸书粉专表示,年轻人也不可轻忽,人体骨骼的骨量大约20-30岁前会达到最高峰,之后骨量逐渐减少,若骨量流失过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许多孔隙,导致骨头脆弱易断,增加骨折的风险,并指出65岁以上民众,每7人就有1人骨鬆,女性高于男性,避免骨鬆得从生活习惯做起。
国健署提及,骨质疏鬆症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有些中高龄患者,可能只出现身高变矮、驼背等外观变化,民众多不以为意,但是若发生跌倒,或是突然过猛外力,如弯腰搬运重物,就可能造成骨折。骨折后引发严重的疼痛、无法行动、失能等现象,都会严重影响健康生活品质。
从年轻开始存「骨本」
根据国民健康署2017-2020年「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结果发现,65岁以上民众的骨质密度,至少有一个部位量测出有骨鬆的比率为14.1%,约每7人就有1人有骨鬆,女性17.4%、男性10.4%,且会随年纪增加。因此,国民健康署吴昭军署长呼吁,要从年轻开始存「骨本」,日常生活中养成健康生活型态,均衡饮食、适度晒太阳、荷重运动、避免抽菸等,才能够及早预防骨质疏鬆。
「储存骨本」妙方 从日常生活开始
●适度晒太阳
国健署建议,可于早上10点前或下午2点以后适度的晒太阳10到20分钟,活化维生素D可以帮助人体肠道吸收钙质。
●均衡饮食
国健署分享,多摄取骨骼健康所需的钙质、维生素D及蛋白质等食物,如乳品类、豆製品、黑芝麻及深绿色蔬菜等。
●荷重运动
国健署指出,从事运动如慢跑、健走、举哑铃操等,增强骨质密度,强健肌肉和身体平衡,提高跌倒时的自我防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