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市政协、团市委将这次青年读书沙龙放在一中,让我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到机关干部的读书热情,为我们今后开展读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样板。俗话说,开卷有益,何况教师是教书人,更要读书。
我并非以读书为生,但可以说是以读书为生活。不仅业余以读书为主,工作也更多地依靠阅读来获取灵感、方法。这些年的工作,从一定意义看,也可以概括为自己读书、带着一些人读书,再到和同事共同读书。
古代有个词是“野人献曝”,说的是宋国有个农夫,觉得冬天晒太阳很暖和、很舒服,就把这个方法献给国君,希望得到赏赐,但他不知道国君有着温暖的宫殿和贵重的貂皮大衣。我今天就做一回“野人”,向大家报告一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不对的地方,敬请指正。
1. 读书是为了用
很多人认为,读书是为提升修养,是修身养性。我们在开展读书活动的时候,就有同事说,“读书是很好,我也很想读书,但是太忙了。等闲下来再读吧。”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读书不是务虚,而是务实。读书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提高修养,而是为了用。书,是经验的提炼和记录。读书,是为了学习并使用这些经验。刚才我校发言的陈老师、郑老师和储老师,所谈之书或是读书活动——理论学习会、《干法》、《教师要学叶圣陶》——都是和日常工作直接相关的。
学习是人自我提升的最基本的途径。中国人之所以有很强的发展内力,正是因为中国人是最重视学习的。比如孔子和荀子都把“学”作为首要任务。孔子《论语》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荀子》第一篇句是“劝学”。人天生的品质和能力是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的,必须要通过学习来提升和改变。康德说过:“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因为别的动物只要使用本能就可以了,兔子天生就会跳,老虎天生就会捕猎,但人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才能成为合格的人。
教育有教育的办法,行政也有行政的经验。我们从事某一项工作,要做好,必须要大量读这方面的书籍。把读书的目的具体化,可以帮助我们做好工作。哪怕是开会、汇报工作,都有专门的书。比如《麦肯锡方法》,就提出汇报的要求:结论先行;论据充分;归类分组;逻辑清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也非常好,其中有个原则叫做“以终为始”,在做事之初,就要牢牢记住自己的方向。
2. 有疑问才能深读,拿起笔才有思考
思考都是从疑问开始的,从疑而思,由思而辨。袁宗道说,“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我们在学习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时,就对“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这句话展开讨论,因为“灌输”在现代教育中是不太提倡的。这里明确提出“灌输”,其实就是在强调,学生思政工作不能全靠启发,也要强有力的引导。有了这个认识,再去看“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这句话,就能从细微处去理解“理直气壮”的涵义了。科学的理论不会在人的头脑中自发的产生,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灌输”给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
当然,“有疑”,也不容易,前提要有扎实的功底、深入的思考。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我们的思考是一定要借助语言的。所以在读书的同时,一定要写和说,通过表达来推动思考。我们经常会觉得似乎读到了一点什么,但写出来或是说出来又比较困难,这时就要通过写和说来推进思考。认识,会在写作中得到深化;问题,会在讨论中得到解决。
这其实也是语文教学的内在逻辑。语文课堂内外总会让学生听说读写,这都是外在的形式,内核是思维的提升。
3. 读书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习总书记曾经说过: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觉得,把读书当做生活方式,是因为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生活质量。比如,看看文学,可以让我们对生活有着更丰富、更深刻的体验;读读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我和他人,了解现代人的心理结构;读教育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和孩子交流。我最近在看河合隼雄《家庭的牵绊》《孩子与学校》。河合先生是日本著名的儿童心理学专家,他的书中写到了很多孩子身上所出现的问题深处的心理因素,比如有些学生逃学是因为渴望得到关注,有的孩子突然出现的攻击性和几年前弟弟的出生有关。这些对于人的研究,对我们教育工作乃至日常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学生违反校规,到底应该怎么处理?一种是不处理,一种是严肃处理,但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违反校规的原因,而最难的就是这一点。因为很多原因,连孩子自己都未必知道,需要具有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工作者去探寻。
此外,通过读河合先生的书,我也能发现很多问题在日本同样存在,比如应试化的问题,日本人对考试同样热衷,而日本教育工作者对于这种现象的批判,也和中国教育工作者一样激烈。读河合先生的书,往往有知音之感。也能了解到很多问题,是超越国界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读书体会。正如开头所说,这些只是我一个“野人”“晒太阳”的快乐,而大家是拥有“貂皮大衣”和“华美屋宇”的“国君”。浅陋之处,还请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