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1
分类:汇生活
阅读(282) 评论(0)
昨天,于漪老师在讲座中说,“在所有学科中,唯独语文是指向人的”,引起热烈讨论。反对者有之:每一门学科都有核心素养,都应该是指向人的。有人提出,思政课更是指向人的。开玩笑者有之:既然只有语文指向人,那其他学科都别教了吧。
一开始看到这句话,我也觉得很突然。由于是讲座直播,听得不仔细,便有意识地搜索了一下相关信息,发现于老师有自己的道理,而且是很深刻的道理。
我不知道于漪老师什么时候开始提出这样的观点,但应该不会太早。2020年,于漪老师在一篇访谈文章《于漪:美是不功利——美育访谈录》中提到:“我真是悟出来的: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所有学科里头,语文最直接指向人,跟人的思想、情感、兴趣、品德紧密联系,是陪伴人一辈子的。人的语言水平,就是他的思想水平、情感水平、道德品质水平。霸座的也会说他觉得如何,什么人讲什么话,从小要打好基础。”
而2019年9月,于漪老师在一次活动中也提到:“在中小学,语文学科跟其他学科最大的不一样是什么呢?比如数学研究图形、数字,物理研究物质及其规律,化学研究元素和物质结构,等等。这些学科都指向物质世界,唯独语文是直接指向人的,这是语文跟其他学科最大的不一样。”
对此,于漪老师还进一步解释道:“语文学科为什么直接指向人?因为语言文字是人独有的,表达的是人的思维、情感和气质,而且语文是陪伴人的终生的,所以离开了对人的研究,就不可能有对语文的研究。”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最直接指向人”,或是“唯独语文是直接指向人的”,是因为,语文跟人的思想、情感、兴趣、品德紧密联系,人的语言水平,就是他的思想水平、情感水平、道德品质水平。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而且,语文是陪伴人的终生的。其实,与其说语文最直接指向人,不如说,对于于漪老师来说,人的建构是放在第一位的,而语文教学只有在此方向上才有意义。而且,只有语文教学能够承担起人的完整性建构的任务。于漪老师的这种认识是从语文教学的“人文—工具”双重属性而来,侧重于人文性,甚至接近语言哲学的高度。
我们说语文具有基础性,这是从语文的工具属性角度来说的。如果上升到语言哲学的层面,我们要承认,“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无论是在历史中积淀的文化理念,还是个人的心理、思维,都是靠语言来呈现/实现。可以说,于漪老师所说的“最直接指向人”的语文,是哲学意义上的语文,是和人的生命建构相关联的语文,也是一个语文教师所能追求的至高境界。
有人说,思政课是指向人,当然没错。但思政课侧重于对人的政治性的塑造。而语文,既包含政治引导,也有情感体验,还有美的熏陶。由于语言是一切文化、一切生命表达的载体,因此,通过语言,我们也能走向一切文化和一切生命。
何为语文教育?于漪老师还有一段极为精彩的阐述,她说“什么叫语文教育?一句话,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我想语文课程或者语文学科的价值和意义就在此吧。在我们面前有很多困惑,对语文的价值和意义有了认识后,我们会觉得乐此不疲。”
把这段话和“语文是最直接指向人”的表述结合起来,就更能理解于漪老师的苦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