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学生陆陆续续地把读书笔记发过来,我也就陆陆续续地看——有时用手机,有时在电脑上——发现在随笔本上看,跟打出来看还是不一样。在本子上看,总是看到学生有一点思维的火花就觉得欣喜,而打进电脑且准备发出来的话,则要求下意识地要提高不少,会更加重视文字的完整和思维的严密。
从学生发来的读书笔记能看到,不管学生对于刘先生的观点怎么看,都被深深地震撼到,这也就达到了深层阅读第一步:打破定式化的文学理解。接下来,学生就要努力尝试自主而个性地阅读;只有努力进行这种深层次地阅读,才有可能进行深层次地写作。
刘再复先生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独特见解,使我对我们传统思想文化有了更加深层和客观的认识。当前的学习中,我们始终被告知的是,巍巍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非常优秀的、引以为豪的,是我们的往哲先贤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思想文化积淀的而保留下来的文明精华,我们应该都予以接受和认可,而且为之感到骄傲。
但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强势传入,使得我们对自古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孔儒文化有了第一次彻底的质疑和挑战,促使我们站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儒文化。虽然,在当时的具体的国情中,一些批判过于偏激,但民主科学从此深入人心,国人的视野开拓了,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加理性和客观。
刘再复先生正是站在文化批评的角度和世界民族观上提出的观点。他所批判的不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而是蕴含于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识。
《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对权术以及暴力的崇拜是非常深的,他们眼中的英雄是人,有着人的地位,但其他的像妇女、儿童是没有生命的权利和价值的。在《三国演义》中,主要表现在对女性的利用,例如貂蝉,她只是引起吕布和董卓互相残杀的诱饵;而在《水浒传》中则更多表现为杀戮,这都是女性物化最好的体现。
虽然今天的情况是相对大有改观的,但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这是千百年来儒家的妇女思想及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站在历史现在的高度,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摒弃那种非人性的思想,记住生命是平等的。
“双典”随想
杨茗钦
女性的“道德法庭”“情感法庭”和“审美法庭”
《水浒》对妇女进行了片面又偏激的刻画,除极个别勇敢的“近男子”形象外,生活中的底层妇女的形象基本都是奸猾、鬼魅的,与之相对应的,对妇女的惩罚也十分血腥,毫无人性。《水浒》既没有写到女子的优秀面,也没有对妇女有别于男子的柔弱特性加以关注,只是对她们的“道德法庭”和“情感法庭”。不过,以女性为主角的《红楼梦》也存在过于崇扬女子之气的问题,将贾宝玉刻画成混在少女堆中的“男子”,毫不顾及女子的错误和过失,这其实也并不恰当,又只有“审美法庭”了。
对于鲁智深和林冲
鲁智深的人生路线和大多数梁山好汉不同,可以说是从不轻易杀错人,遇到恶人手下毫不留情,杀过的人也寥寥无几(在《水浒》嗜血成性的大环境),而且他的“杀”都是为了“救”。成为僧人后,佛性又多了一份,掩盖了手上原本只有一点的血色,所以他的形象非常正直。
而林冲就非常窝囊但十分真实。他的家被无缘无故地破坏得毫无踪影,瞬间灰飞烟灭,他却一直默默忍受,对朝廷抱有愚蠢的幻想,这一点足能看出他的软弱。但他所经受的一切都可能在平民百姓身上发生,只因为他的妻子貌美如花,所以又很贴近当时人的生活。
“国学热”的冷思考
因为“国学”的内涵不明,界限不清,所以要求会变得很低,而不能因为要迎合国人的潮流而把门槛放的很低,有失“国学”以及其分支学科的尊严,也容易造成人们对“国学”类别划分的误区。
而“国学热”没有什么实效的影响,因为尽管一定量的经典研读能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但文化的本质不是回首,不是总陶醉在过去的成就中,而是用我们自己的灵感去创作,创造。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我们每个人的本心和本质和李白杜甫其实差不多,只是他们的感触被当时特定的环境所激发而我们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无所抱怨和感慨。”
对于“双典”,既有优秀的人物刻画,也有不利的社会影响,任何书籍的流传都有它的理由。其实正因为“双典”被重读的社会环境与书中的环境类似,才使青年将它们过度弘扬,成为“双典”,书籍对人的影响,只有到每个人身上才能见分晓。
论“双典”黑暗
何雅淇
认识一件事件的本质,最好的方法是“追根溯源”。
刘再复先生说三国水浒是人心的地狱,充盈着黑暗。那黑暗又是如何而来呢?众所周知,“三国”来源于《三国志》,却与《三国志》相去甚远,“水浒”是宋代的故事。两者都不是作者原创,而是经几百年口耳相传,加上说书人的演译,最后由施耐庵、罗贯中汇集而成。
若双典充盈着人性最恶劣的黑暗,那么,可否由此推论,黑暗的来源是民间?
当然,不乏另一种可能。双典是小说,不是史书,作者撰编不免带上一些个人感情色彩。或许可能,仅仅是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
但,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的小说,如何成为的名著?难道五四之后的新派文人说它们是名著就是了?评判一个人,首先看品德,评判一本书,首先看蕴含的道理,展现的思想高度。名著必须是千千万万人阅读过,千千万万人赞同它的观点,才称得上名著。
所以,不是两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而是一群人的思想出了问题。
回到我们最开始的推论,黑暗的来源是民间。
不知大家记不记得,1993年狮城的“国际大专辩论会”,正反方观点不一,但无论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有一点他们共认——那就是有了恶的“土壤”,才会有恶人。那么,老百姓到底怎么就站在了“恶的土壤”上?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几个王朝的共性,或者有些是现在仍存在问题。一是战争,这在三国演义有提到。二是国家分裂/国家不够有实力。(魏、蜀吴、宋都不足够强大)。三是民族屈辱,元、清掌权者都是外族人。四是杰出人才无法通过官府发挥才能,比如宋江一众人不行,所以出来单干;刘备、关羽、张飞不受重用。五是专制。因为真正造成这丑恶的土壤是个人精神方面伤害,所以排除前两个,后面三个应该才是重中之重。
“双典”唤起了人们对封建专制统治的不满
阮琳
我不是“双典”的忠实爱好者,《三国演义》《水浒》中的很多暴力、权诡、“厚黑”固然是板上钉钉的,但若说是“双典”扭曲了中国人原是非常朴实、非常平和的心灵,我却不是十分赞同。
“双典”之所以成了那个时代的“流行文化”,我认为它不是因为小说中的暴力和人性的肮脏,让善良的读者们难以接受,从而广为传播和引以为戒。相反,是更多人是因它的情节性和为其中的人物精神品质而着迷。它曾填补了思想文化的空白,唤起了人们对封建专制统治的不满,从而思考,从而觉醒,从而反抗,从而与黑暗的现实做斗争,这应当是难得可贵的。
如果说三国、水浒是人心的地狱,那么读过“双典”的人都走向地狱了吗?用心读过“双典”的人,可能不是跌进地狱,反而是觉醒。人心的地狱其实在于人心的本身,外力可以将它救赎,将它填补,却无法改变它原本存在的事实。
若是以一片地狱的心去看待世界,自然是处处地狱,生活中处处肮脏龌龊,“双典”中处处是暴力、阴谋诡计和两面的、卑鄙的、血腥的、黑暗的手段;淳朴的人、非常平和的心灵便发生了变形、变态和变质。这才是人心最为黑暗的地狱。
若是人人都是一片地狱,或许“双典”便是值得批判和抵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