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学校管理的“化学变化

上次参加了一次座谈会,有了点感想,便拿笔记下来了。一件事,只有写下来,才能真正去思考它——不知道这是否是舞文弄墨者的习惯,还是只是我个人的习惯。

我自己也觉得这样其实没什么好处,同事也说,你天天写这些有什么用呢,更不要说家里人经常批评我浪费时间——你应该出去走走,他们常说。

不过,我已经习惯了,就好像大家都习惯了每天早上喝一碗稀饭

在肥东座谈会上,一位校长说:“现在学校真没有精力抓教学了。”而在学校中这样的抱怨其实并不鲜见。其实,越来越来累的不只是学校行政,整个行政系统都是如此,而且,基层公务员所面临的这方面问题更加严重。最近,《半月谈》杂志连续登了《基层干部有“五怕”,样样头疼》《来督导督查的人比抓落实的还多》等文章,并在官微上发布了更多的基层公务员的留言,用编辑的话说,是“一吐基层干部负重前行、压力难纾的苦闷。”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教育最终得到实现的地方。学校行政是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教育行政则是站在国家层面或地方层面,为教育明确方向、制定规划、保障公平、监督指导、提供服务的。学校行政工作的事务加码、压力增大,虽然和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压力增大有联系、相类似,但却不是简单的等同。压力传导到学校,不仅是因为《半月谈》杂志所指出的形式主义、政策不接地气、材料无穷无尽等问题,还因为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之间的区分越来越淡化;同时也是因为学校内部的管理机制需要优化——这一点对照企业管理来看尤为明显。

在企业管理领域,管理是一门不断演进的实践性科学,而在教育界,管理是一个重复数十年的“同一首歌”。在外在管理要求日益增加,内在管理所面对的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越来越复杂,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要求都不断发展、深化的情况下,学校管理始终一成不变。从学校工作机制到具体人员的岗位职责,从部门的设置到干部的配备,跟三四十年前几乎一样。主要的变化大概就是将某些职能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科室,有的将课题、教研、德育等职能从原先的教学管理部门中分离,有的将安全从总务部门中分离。这种行政调整是一次“物理变化”,远不适应今天的要求。

而企业呢?前段时间,万科宣布了总部组织架构调整计划,撤销总部全部部门设置,成立三大中心:事业发展中心、管理中心、支持中心。三大中心都设置了合伙人(副总裁)。这就体现了新型管理的几个特征:一是减少层级。“内部架构从五级简化为两级命令”,传递和问题反馈都快。二是减少隔阂。原有12个部门合并成三个中心,部门越少,隔阂越少。三是重点清晰。万科明确提出,“先业务后管理”“先一线后总部”。事业发展中心相当于作战部队、发动机。管理中心相当于后勤支援,支持中心负责做服务、敲边鼓。四是激发动力。三大中心的员工均为合伙人,激发每一位员工的活力。

这是商业公司的案例,学校也是如此。北京十一学校为人所知,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走班教学。其实,十一学校的核心在于它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①十一学校的年级部非常重要。为了避免行政工作对教师教学产生过多干扰,年级部只有校长和副校长才能指挥(很多学校的一个年级就相当于一所小型学校了,却还是只有很低的管理权限),相当于万科的事业发展中心,是作战部队。②原有的13个部门合并为4个部门:教务处、总务处、人力资源处、党政办公室,只留服务功能,相当于万科的管理中心和支持中心。这样的好处是,性质相近的工作都归属一个部门,不会有隔阂和矛盾。并且,不会因为行政影响教学。③各年级部和各部门和各部门的负责人是副校长兼任,可以确保基层的问题会在第一时间被决策层了解,也可以保证学校的要求会第一时间贯彻,这体现了管理的扁平化。④最重要的是十一学校的运行规则——《十一学校共识》是所有老师共同商讨确定的,这几乎可以美国“五月花”公约相对照了。它比万科的合伙人制度要更好地激发教师的主人意识。可以看出,十一学校和万科的管理原则高度一致。

旧的管理机制曾经发挥过很好的作用,但越来越多学校已经发现,延续老的机制已经很难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了。而且,如果再不改变旧机制的情况,不断强化管理的细化、即时化,结果会是管理人员会越来越累,而教师和教育教学却并不能得到益处。因此,要想真正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是要树立新的理念,创建一种更加民主和开放的管理机制,让行政成为教学的服务者,让教师成为办学的主体。这是学校管理的“化学变化”,一要专业化。专业化不是指将管理人员从教师中单独分离出来,而是说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需要认真研究。行政人员要努力认识管理的规律。比如潍坊的赵校长就发现干部越多,教师的负担越重,因为每一个干部都要做事的,而做事肯定少不了要麻烦教师。因此,她努力避免行政对教学的影响。二要扁平化。命令发布和问题反馈的层级要少,这样信息和压力的耗损才少。扁平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权力的下放。要将行政的作用聚焦在服务上,将管理的职能尽量交给年级部,让年级部能像一个“小学校”一样运行。三要目标化。管理本身不是目的,学校管理的作用是要服务于育人。四要民主化。让教师甚至是参加学校的决策和管理,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学校的管理者。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强教代会的决策功能,另一方面要成立由教职工为主体的常设机构来促进教师参加学校管理。

站在现实的角度看,这几点可能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同样站在现实的角度,然后盯着我们的目标向后推演,就会发现,这或许是一条不错的道路。

赞(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大前端WP主题 更专业 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