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深圳熊老师发了一首歌,是赞美歌,《照亮你所在小地方》,歌词非常好。
《照亮你所在小地方》
不要等到能做大事,才来发大光,
不要专求发光照远方,眼前便有许多责任,
你能尽力量,照亮你所在小地方。
拔开当初愁云迷雾,正要你相帮,
慢道力微,不肯来担当,
纵使只有一人听见,也值得歌唱,照亮你所在小地方。
这里你所有的才能,都可以施展,
就在这里,返照晨星光。
就在一双卑微手中,也好施天粮,照亮你所在小地方。
光照你所在小地方,海面有船等你光照,好平安进港,照亮你所在小地方。
赞美歌一般是献给神的,而这首,应该是献给平凡的人的,但又有宗教的庄严。所以写得既平凡又神圣,有点“即凡而圣”的味道。记得有本书,写孔子的,题目就叫“即凡而圣”。
“即凡而圣”,是真正的智慧,是地上而非天上的智慧。人们常说要抱着平常心,做个平常人,其实,平凡最是不易。因为大多数的平凡不是自愿的选择,而是无奈的结果。现代人常说要做平凡人,其实,心里还是不服气,但又不好意思说。心里不服气,生活不如意,是平凡人的常态。在平凡中真能够平心静气的,绝对是极少数。
孔子也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我个人认为,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孔子对执政者的告诫,要先让百姓富足,再来教以礼乐。饭都吃不饱,生个病都治不起,还谈什么精神文明!)因为生活不易,欲望难去,平凡就难免变得琐碎和猥琐。要做个不堕于琐碎和猥琐的平凡人,就得明白,平凡不是从平凡中来的,而是从不平凡做起的。
因为,平凡,需要神圣作为支撑。想要做点小事,真的要有大的见识,或者说,有意义的小事,之所以说它有意义,正是说明它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这一件事,而是在于整个体系。我们在做这件小事的时候,其实是在面对一个庞然大物。常听人说,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看上去有道理,但不是所有的简单的事都值得做好。
值得做的事,必须是有意义的事。意义,就是指事情的神圣性。为了神圣的事情而付出,就是宗教情怀。宗教情怀不仅宗教家有,革命家也有,普通人也可以有。李敖在回忆他的老师严侨对自己的影响时,说,“我庆幸在我一生中,能够亲炙到这么一位狂飙运动下的悲剧人物,使我在人格形成中,得以以有那种大陆型的脉博、那种左翼式的狂热、那种宗教性的情怀与牺牲。”严侨就是一个有着宗教情怀的普通人。在中国的大地上,还有很多这样的普通人,他们以神圣的情怀,做着不起眼的工作。
如果你问我,做小事的作用在哪里?我觉得那首赞美歌的歌词可以回答——就是“照亮你所在小地方”。
所以,不要总记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现在的目的就是把一间屋子扫干净,“不要等到能做大事,才来发大光。”一个教育者,不可能天天想着为中国教育做什么,而应该是为眼前的学生和老师做点什么。
也不要再空口说什么“无尽的远方和无数的人,都和我们有关”,我们所做的,就是为了眼前的人和事。“不要专求发光照远方,眼前便有许多责任,你能尽力量,照亮你所在小地方。”那么多人到山区扶贫,当然是好事,但也要用心自己在所在的城市做一点善事,比如多建几个靠谱的养老院,让独自生活的老人能够舒适一点。
没错,照亮你所在的小地方。这个小地方,可以是一个城市、一所学校、一间教室,或是一两个人。只要尽力量去发光了,“无尽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也就会因此受益。很多像熊老师一样的老师,每天所做的无非是为了照亮一两个班级的学生,但我却能在千里之外受到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