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指出,跳绳是随时随地都能做,几乎不需要花费,属有氧,同时又能强化骨骼的运动;图为情境照。
预防肌少症的方法是运动及充足的营养,嘉义基督教医院家医科医师安欣瑜表示,最理想的是从小培养运动习惯,然而台湾儿童的运动习惯其实远低于国际平均。医师指出,针对儿童及青少年的运动习惯培养的重点,要增加运动的趣味性,千万不要评断运动的好坏,另外,跳绳是随时随地都能做,几乎不需要花费,属有氧,同时又能强化骨骼。
安欣瑜在脸书专页「安欣瑜医师」分享儿童福利联盟2018年儿童运动现况调查报告,发现有近半数的儿童没有每週运动习惯,仅一成六的儿童每週运动3次以上的习惯,远低于国际平均表现;七成的孩子最常做的运动是在公园玩,其次是骑脚踏车(50.8%)、散步(40.7%),种类多属轻度运动,依照美国运动医学学会与儿科医学会的运动建议指标「每天从事60分钟中、强度运动」来看,台湾学龄儿童运动强度明显不够。
儿福联盟也指出,小孩缺乏运动的原因之一是家长也缺乏运动习惯,说明家长拥有良好的运动习惯,孩子潜移默化下也会跟着喜欢运动,调查显示,家长每週运动1次以上,孩子喜欢运动的比例有六成七(67.3%),而每週运动低于1次的家长,孩子很喜欢运动的比例则降至五成五(54.8%)。除此之外,家长与孩子一起运动的比例也偏低。近二成家长(18%)表示从未与孩子一起运动,一起运动一週3次以上仅有5.8%,孩子的年纪愈大,亲子一起运动的频率愈低。
对此,儿童联盟分享3个对于儿童运动的FIT:
●Fun:依儿童年龄与兴趣选择适合运动,针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可透过模仿与角色扮演等活动设计,让孩子练习基本运动技能,从日常生活中享受运动乐趣。针对学龄儿童,家长安排运动时,须考量孩子的兴趣与选择,充分讨论与沟通,让运动不需要强迫。
●Interaction:运动过程中,观察孩子发展并提供相关知识及心理支持,每週至少1次与孩子一起运动,在过程中观察其身体及体能发展,并提供运动所需的技巧或自我保护等知识,且适时针对孩子的进步给予鼓励。
●Time:每天活动至少60分钟,可分次完成。学龄前儿童每日至少应有180分钟的活动量,包含轻度及微动态活动和动态游戏。学龄儿童则建议每日至少有60分钟的中度至强度运动,并视个别发展情况培养运动兴趣及参与团队运动及比赛。
另外,安欣瑜分享美国运动医学会对于儿童的运动建议,是建议每天运动60分钟以上,并包括有氧、阻抗及骨骼强化三个部分:
●有氧:建议每天,大多为中等强度,但至少3天以上是高强度活动。运动内容包括跑步、健走、游泳、跳舞、跳绳、骑自行车、足球、羽球、篮球和网球等。
●阻抗运动:每週3天以上,8-15RM,可以是非结构化的活动包括爬树或拔河等,也可以是结构化的活动比如说举重或阻力带训练等。
●骨骼强化:每週3天以上,高冲击活动为主包括跑步、跳绳、篮球、网球、阻抗训练和跳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