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个好先生,但不是好好先生
教师节将近,贴一篇以前写的关于孔子的文章,作为纪念。我近年来对人生、对教育的思考,无不是从读《论语》开始,孔子于我,是启发思考的导师。 今天的教师,在宣传中隐隐已在九天之上,在实际生活中,仍不过是最普通的一个职业——这并无不妥。真正让人不安...
教师节将近,贴一篇以前写的关于孔子的文章,作为纪念。我近年来对人生、对教育的思考,无不是从读《论语》开始,孔子于我,是启发思考的导师。 今天的教师,在宣传中隐隐已在九天之上,在实际生活中,仍不过是最普通的一个职业——这并无不妥。真正让人不安...
上次参加了一次座谈会,有了点感想,便拿笔记下来了。一件事,只有写下来,才能真正去思考它——不知道这是否是舞文弄墨者的习惯,还是只是我个人的习惯。 我自己也觉得这样其实没什么好处,同事也说,你天天写这些有什么用呢,更不要说家里人经常批评我浪费...
这个学期上小说单元,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除了将教材、教参中对于水浒的赞誉告诉大家,也把刘再复先生对于双典(《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批判介绍给学生,引起了同学们激烈的讨论。 课堂上,方得珺对刘先生的主要观点都做了梳理...
这几天学生陆陆续续地把读书笔记发过来,我也就陆陆续续地看——有时用手机,有时在电脑上——发现在随笔本上看,跟打出来看还是不一样。在本子上看,总是看到学生有一点思维的火花就觉得欣喜,而打进电脑且准备发出来的话,则要求下意识地要提高不少,会更加...
前段时间交给学生阅读的,除了刘再复先生对双典的批判文字之外,还有一篇关于苏格拉底的文章。不过,到现在为止,只有江铭一位同学写了这篇——写的很好。可能是苏格拉底的文章读得早,大家的关注点已经都转移到双典上去了,也可能是苏格拉底的思维方式太具“...
读刘再复先生文章的心得,到今天结束了。和学生一起阅读,是件非常愉快的事。每次读到一本新书,或是一篇新的文章,就好像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而阅读学生的文章,也就如同读同行人的旅行日记——同样一段文字,每个人的体会如此不同。阅读是多么美妙的旅程啊...
这是国庆假期完成的一个约稿。我只是习惯以文字的方式思考,虽然敝帚自珍,但有时也都觉得没有什么意义。没想到能得到肯定,心里忽然有点欣喜。 理想有用没有,其实是不必争论的事情。因为社会是靠理想推动的,现实主义者只是在享用它。所幸世界是广大的,我...
中国传统是重集体还是重个人,中国古代的诗人为什么总在哀叹自己才华空掷,中国文化传统是否完全适应于今天对于“共同体”的需要?对这些深刻的现实问题,学生们在阅读了陆建德先生的相关文章后,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虽然稚嫩,但却是真正出自他们内心的...
改革开放四十年—— 向我工作的学校的老教师们致敬,文革时他们没有放下教鞭,之后更没有因为遭遇的一切不公正而放弃做老师的使命! 向我的父辈们致敬,四十年来以及更多的岁月里,他们以一个普通人的良知,向他们所在的小环境建造了一份坚实的温暖! 向我...
在电脑里发现了这篇“古老”的文章——古老到几乎都忘了。我查看了文档的属性,是2000年2月的。然后,打开文档,很多记忆就像附着在沉船上的贝壳一样,在幽暗的海水下面静静地呼吸着。 读刘小枫,还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几年。那是在一家私人书店里买了一本...
总得是旧历年才算新年。年三十晚上吃完饭,屋外响起轰轰烈烈的爆竹声,心想这一年可真快啊,快到什么都没有变。 连自己也还是跟去年一样的笨,虽然努力读了几本书,但作用不大。大概是用错了方法——读书不仅不能治愚,反而会让人更愚。颜习斋就说过,“读书...
春天是叶子落得最厉害的季节 我数了很久,也没有数清 那些停留在枝头的衰亡的叶子 夹杂在新鲜的叶子之间 像是不幸逗留在人间的死者 它们站在枝头看月 看不远处的医院是一扇奇怪的门 几年前,一个在医院门口开超市的年轻人 死得突然,也很安静。像在巷...
万物皆有缝隙 所以,才有雨 哦,不是,那首歌是这样唱的: “万物皆有缝隙/因此,阳光才能进入” 那个处在老绅士和摇滚诗人之间的声音 是这样唱的—— “每颗心,每颗心/都会回归到爱/但却像一个流亡者” 但雨也来自缝隙 就像薯条来自马铃薯粉 就...
那些停留在枝头的花是不会死的 像黄昏时在路边看着城市衰落的老妇人 她坐在小板凳上,闭着眼睛 用最大的气力呼吸、活下去 这是三年前的夏天我所见到的情景 她瘦小、枯干,白发凌乱,人行道上走过的人 全都像没有看到她一样 在下一个夏天到来之前,她消...
这几天听王德峰谈命理的讲座,不以为然。我一直认为,孔子所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所谓“知命”,绝不是占卜算命,而是“知己”,就是清楚地了解知道自己在这一生中禀赋和责任,并且义无反顾地去实践它。 对古代儒生而言,算命风水之类属于“不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