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学问(1)
《红楼梦》第五回中写贾宝玉随贾母至宁府赏梅,倦怠欲睡中觉:“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幅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
贾宝玉为什么如此厌恶“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大概是因为他觉得“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不过,他没有想到,他所厌恶的“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在今天已经成为教育的诗和远方。这不仅是贾宝玉身上有道家对于世间生活的反思,体现了个人和社会对立的一面,而且,从实际情况看,中国的教育其实已经进入到一个从未有过的狭窄状况。上课、做题、考试,基本已经成为学校的主旋律,而其他的,只能算是这个主旋律上的修饰音。很多理想的教育工作者,毕生所为,大概只是让这些修饰音稍微强一点、亮一点,结果,反而被斥之以“无事生非”之名。套用一位教育局长的话,“应试教育”已经具有了某种“政治正确性”。
虽然批评这位教育局长的人很多,甚至有人认为这种论调都不值一驳。批评当然是应该的,但如果真的觉得这种观念一批就倒、一批就臭,也是另一种“鸵鸟心态”,以为教育就是写在纸上的一套理论,而忽视了它是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的客观事实。那位局长口中的“政治正确性”究竟指什么?文中说得明白,“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是最管用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他们需要通过学习改变命运,那么抓应试教育,有错吗?”“应试教育提倡的是厚积薄发,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改变命运”,对于老百姓而言,这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确性”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指的是应试教育在学生世界观塑造上所具有的“政治正确性”。不过,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前者——教育承担着改变命运的责任。
这个责任才是今日中国教育的底色。中国教育的种种现象,只有站在这个立足点上看,才能理清和理解。
曾遇到一位乡村幼儿教师,她谈自己的工作,说上面的政策要求幼儿园必须避免小学化倾向,而孩子家长却总是要求幼儿园要上小学的那种点语数外,弄得她们很为难。当然,最后她坚持了正确的政策方向,而且,正如教育部原副部长沈晓明所说,“要教育好孩子,教育界要认同生长发育规律。”过早的接触小学知识,并非好事,还有害处。不过,我们也不能将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仅仅只看做是一种落后的观念,而要认识到,人的观念——包括教育观念——都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过度的重视知识教育,乃至过度的关注高考,是因为,在绝大部分人眼里,教育是要改变命运的。
如果说农村人家不懂科学,所以非要幼儿园教语数外,那么上海呢?那应该是一个高学历人的聚集地了。但是前不久网上流传的上海小学招生试卷,不仅不是“非小学化”的学生能做出来,即便是“小学化”的学生也够呛,恐怕还得是“奥数化”的幼儿才可能做出来。这个例子无非说明了“小学化倾向”的背后,不是不科学的观念,而是严酷的、压力巨大的社会现实,让所有人都不敢懈怠。而且,越是大城市,应试化倾向也越严重。不同的是,承担应试功能的不再是学校,而是校外教育机构。
在不同的城市,教育层次的区别是很大的,但不是我们以为的,只是素质教育的区别,大城市的孩子综合素养更强,而且也是应试教育的区别,他们考试也会考得更好,并且,题目越有专业性越是如此。
现在大家都在谈“阶层固化”的问题,阶层真的固化与否我无从得知,但这反映了人们的焦虑,这种焦虑反映在教育中,肯定是进一步加强了教育的应试倾向。我们总是被要求从教育本身出发看教育、做教育,这固然是对的,但教育从来都是社会的一部分,如果不从社会现实来看教育,我们怎么能理解高考考场门外焦心如焚的父母,甚至连父母去世都不敢告诉孩子的亲人们。高高在上的批评固显其高,却于现实无补。
这篇文章市根据学校布置的任务,谈谈“核心素养与学生活动”这个话题,下笔后却写成了对应试的分析,甚至是接受。几乎跟自己的工作唱起了反调。可见,教育还是一个太复杂的话题,而我也在努力真诚地思考教育。这是第一部分,后面还会思考在今天,学生活动到底有没有必要性,如果有的话,它和”改变命运“有什么关联?